价值建构

存在主义强调人生的无意义,按照古希腊神话人物西勒尼(Silenus)的说法就是:人生最好的事情是不要出生,而因为出生对于人来说不可选择,所以人生次好的事情就是赶紧去死。

对于存在主义思想家来说,荒谬就是人生的本质,正如同希腊神话中被惩罚的西西弗斯神所必须面对的一样:不断地将石头从山下推到山顶,然后石头又不停地自动滚下山来,尼采将人生的这一宿命在本体论意义上定义为永恒的轮回。

关于这一点,尼采在《权力意志》一书中曾这样解释道:“永恒轮回学说,即万物的绝对和无限重复循环---查拉斯图拉这一学说,最终也可以说是赫拉克利特所主张的学说,起码斯多葛派这个继承了赫拉克利特基本思想的学派就有这种明显的迹象。”

面对人生本质的无意义,尼采开出的药方是要人类学会自我超越,将人生的意义创造出来,成为一个超人。然而对于芸芸众生来说,超人毕竟可望而不可及,所以退而求其次的办法或许是通过信仰将人生的价值自我建构出来,这正是普罗大众力所能及且应该严肃面对的事,具体而言这涉及到至少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立志和行动:

1. 理念,要建构或接受一种价值观念。

2. 信仰,要对一种价值观念的取舍进行自我决断。

3. 使命,要对一种信仰价值的实现具有使命感。

4. 践行,要亲身亲历地去执行自己的使命。

诚能如此,则宗教信仰对于现代人的价值便有机会被赋予全新的含义,从而使得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经历过人文主义洗礼之后,上帝不但并没有离我们而去,反而能以更为平易近人的姿态走进人们的生活。

从人的角度来说,信仰是一种需要,抵达信仰决断的理性途径主要有两条:一个是自上而下的启示,启示是西方一神教传统,从实证角度来说并不具有经验的必然性或确定性,也不具经验的普遍性;另一个是一个自下而上的信念,信念虽然不具有经验的确定性或必然性,却具有经验的普遍性。

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不属于启示性的信仰,而是属于信念性的信仰。基于信念的信仰包括三个践行要素,即推测,信仰和求证。信念的信仰不否认启示,但否认启示的确定性和可知性和特异性,启示同样需要通过理性推测和决断成为信仰的前提。

中国传统文化的上帝观,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基于经验推测的天道观。这种天道观把某些现象看作是上帝的身体现象,而上帝是这一现象背后的本质,这本质上与斯宾诺莎的上帝观相一致。

三太道入门指南

滚动至顶部